行业资讯

物理场景大模型进展的估计-GPT5

我理解你说的这篇文章的意思是: 大语言模型(LLM)在文本、代码、推理等“符号世界”表现越来越强,但在对真实物理世界的理解与交互上,还存在较大差距。

我个人的估计可以分成几个方面来说:


1. 为什么差距还大

  • 缺乏真实感知 LLM 主要是基于互联网文本训练的,这些数据虽然描述了物理现象,但它并没有直接“看过”或“测过”真实世界。 举例:模型知道“水烧到100℃会沸腾”,但它从没自己观察过沸腾过程,所以对细节的建模可能很薄弱。
  • 数据稀疏与不精确 物理世界有很多连续量、细节差异、材料特性,这些在文本中很少被精确记录(不像图片/视频/传感器数据那样丰富)。
  • 缺少因果实验能力 真正的物理理解不仅要“知道结果”,还要能预测变化——这需要在环境中试错,而语言模型没有天然的物理交互接口。

2. 目前的进展方向

  • 多模态大模型(Vision-Language-Action) GPT-4o、Gemini 1.5 Pro、Claude Opus 2 等新模型已经能看图、解视频题,这意味着它们开始接触视觉场景——这是理解物理世界的重要第一步。
  • 具身智能(Embodied AI) 把大模型接到机器人或仿真环境(如 Isaac Sim、Habitat、Minecraft AI),让它在虚拟/真实空间中做操作任务。这样可以慢慢培养“物理直觉”。
  • 物理仿真结合 LLM 一些研究用物理引擎(如 MuJoCo、Bullet、Unity Physics)结合大模型,让模型通过文本推理+物理计算得到更精确的结论。

3. 我的时间预估

  • 2~3 年:多模态+简单仿真任务(比如用机械臂抓物、导航、避障)会趋近实用化。
  • 5~7 年:家庭级机器人能在非结构化环境下完成复杂任务(收拾房间、做饭)并具备一定物理预测能力。
  • 10 年以上:模型能在大多数物理场景中像人类一样自然推理、做因果预测,并用现实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。

4. 关键瓶颈

  • 感知与动作反馈的闭环训练成本高(要硬件、要时间)
  • 高保真物理数据的稀缺(尤其是多模态时序数据)
  • 物理世界的不确定性、摩擦、材料疲劳等细节难以完美模拟

如果类比的话,目前的大模型更像是一个读了很多物理书的人,知道定律、能解题,但没怎么亲手做过实验;而要迈向真正的物理理解,它需要“进实验室”“摸器材”“犯错误”。